大家总说“爸爸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伴随网络的普及,不少孩子在互联网技术、信息获得能力等方面都已超越爸爸妈妈。有人说当下家庭中出现了一种“后喻”现象,即孩子开始在信息技术、文化消费和娱乐方法等方面影响着爸爸妈妈,出现了“孩子教爸爸妈妈”的现象。 上周中国年轻人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人表示“后喻现象”经常见到或非常容易见到,觉得不容易见到的只有25.1%。 遇见重大问题,63.3%的人最佳选择同龄朋友次选爸爸妈妈 石家庄民王女性的儿子张达已经上初中三年级了,平常王女性需要查找、下载一些资料都要张达帮忙,电脑出了问题也是儿子来修。“我愈加跟不上年代了,感觉跟儿子也愈加没话说了,他懂的一些东西我都不懂了,他也没耐心跟我谈。”王女性感慨。 广州从事设计工作的“八零后”郑南英表示,“后喻”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的进步,青少年更迅速地学到了新常识。但家庭教育依然要紧,长辈的教育是言传身教,设身处地地传授常识。互联网信息毕竟参差不齐,不好的信息也遍布互联网,孩子还没成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靠这个学习常识风险太大。 为何会出现“后喻现象”?调查中,77.6%的人觉得是由于青年同意新事物的能力更强,66.7%的人表示青年更容易学到新技术,38.6%的人觉得是父母受学历、水平等限制,很难教会孩子。 调查显示,41.5%的人觉得“后喻”是好事,35.4%的人觉得没好坏之分,仅有8.4%的人觉得是坏事。 湖北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周运清觉得,“孩子教爸爸妈妈”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单向教育模式。亲子模式是互动模式,独生子女要和父母共生、共享、一同成长。比较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家庭教育应该符合孩子的成长需要。 周运清指出,目前的家庭教育没跟上孩子成长的进步形势。与过去相比,孩子的成长环境变了,培养目的提高了。虽然孩子的成长环境包含家庭、学校、社区、友群和大众传媒五个方面,现在影响最大的却是大众传媒。这是由于,大家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内容太陈旧,大众传媒和孩子的成长需要密切联系,友群的互动和传媒结合,比父母、学校、老师的力量愈加强大。而尽管孩子在家每天与爸爸妈妈亲密接触,但亲子之间缺少心灵交流。 当生活遇见重大问题时,你最想向哪个求助?63.3%的人最佳选择同龄朋友,第二才是爸爸妈妈,26.6%的人选择自己解决。其他的求助对象还包含网友,教师,领导。 84.0%的人感觉爸爸妈妈最应该教给孩子的是“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 本次调查显示,45.2%的人觉得家庭教育比以前更要紧,44.8%的人表示一直都非常重要,仅有10.0%的人表示没以前要紧或者不太要紧。 中国家庭教育掌握理事、广州大学现代国民教育研究所所长骆风教授觉得,教育孩子要重视道德方面的启蒙教育,譬如说礼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礼貌,而是要让孩子真心实意地理解怎么样去尊敬其他人。 作为一名爸爸,骆风同样重视培养女儿独立生活的能力。1995年的时候,他们刚从北方来到广州。有一次女儿的网站收录机坏了,骆风就让她自己去维修。“我就想告诉她我们的事情要自己处置。她比较胆小,不愿去。我就教她跟好朋友一块去。从这将来不少事情她都慢慢掌握了自己去做。” 调查中,84.0%的人感觉当下爸爸妈妈最应该教给孩子的是“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第二是为人处事的能力,排在第三位的是正直的品德。下面还包含:独立的人格、生活知识、生活经验、学习力等。 骆风指出,父母要明确自己之于孩子的定位,饰演好四种角色:生活的提供者、身心健康的保护者、学习的引导者、道德的榜样。父母应该跟学校多交流,父母跟学校是合作的关系,而不是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政府也应看重家庭教育工作,把家庭教育作为要紧策略来抓,引导父母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成为合格的父母。 (记者 韩妹)